欢迎来到尧图网

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

您的位置:首页 > 财经 > 创投人物 > CN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

CN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

2025/5/17 1:02:20 来源:https://blog.csdn.net/2302_79444883/article/details/147930125  浏览:    关键词:CN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

存储转发 传输时延

假定在发送主机接收主机间只有一台分组交换机。发送主机和交换机间以及交换机和接收主机间的传输速率分别是R1和R2。假设该交换机使用存储转发分组交换方式,发送一个长度为L的分组的端到端总时延是什么?(忽略排队时延、传播时延和处理时延。)

答案:L/R1+L/R2

存储转发(Store-and-Forward)

  • 在存储转发交换中,交换机必须接收到整个分组后,才会开始向下一跳转发。
  • 这意味着交换机需要完全接收分组(存储),然后再转发(转发)。
    传输时延(Transmission Delay)
  • 传输时延是指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送到链路上所需的时间。
  • 计算公式:传输时延 = 分组长度(L) / 传输速率(R)。

分组时延

传输时延(Transmission Delay)

  • 定义: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送到链路上所需的时间。
  • 计算公式:
    d tran = L R 其中  L 是分组长度(比特), R 是链路传输速率( b p s ) d_{\text{tran}} = \frac{L}{R} 其中 L 是分组长度(比特),R 是链路传输速率(bps) dtran=RL其中 L 是分组长度(比特),R 是链路传输速率(bps
  • 物理意义:路由器或主机将分组完全发送到链路上的时间。
    传播时延(Propagation Delay)
  • 定义:分组的一个比特从链路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。
  • 计算公式:
    d prop = d s 其中  d 是链路长度(米), s 是传播速率( m / s ) d_{\text{prop}} = \frac{d}{s} 其中 d 是链路长度(米),s 是传播速率(m/s) dprop=sd其中 d 是链路长度(米),s 是传播速率(m/s
  • 物理意义:信号在物理介质中传播的时间。
    处理时延(Processing Delay)
  • 定义:路由器或交换机处理分组头部、检查错误、决定转发路径等所需的时间。
  • 影响因素:路由器的计算能力、协议复杂度等。
    排队时延(Queuing Delay)
  • 定义:分组在路由器的输出队列中等待传输的时间。
  • 影响因素:网络拥塞程度、流量突发性等。

考虑两台主机A和B由一条传输速率为R bps的链路相连。假定这两台主机相隔m米,沿该链路的传播速率为s m/s。主机A向主机B发送长度L比特的分组。

假定dprop大于dtran。在时刻t=dtran,该分组的第一个比特在何处?

答案:在链路上;

  • 第一个比特在 t=0 时刻被传输到链路上,并开始以速度 s 向主机 B 传播。
  • 到 t=dtran 时刻,第一个比特已经在链路上传播了 dtran​ 时间。
  • 因为dprop>dtran,所以 t=dtran 时刻,第一个比特没有传播到终点

考虑两台主机A和B由一条传输速率为R bps的链路相连。假定这两台主机相隔m米,沿该链路的传播速率为s m/s。主机A向主机B发送长度L比特的分组。

假定s=2.5x10^8m/s,L=120比特,R=56kbps。求出使dprop等于dtran的距离m。

  • A. 2.5x10^5 m
  • B. 5.3x10^5 m
  • C. 2.5x10^8 m
  • D. 5.3x10^8 m

答案:B:5.3x10^5 m

解方程dprop=dtran

L R = m s \frac{L}{R}=\frac{m}{s} RL=sm

信道复用

复用技术原理
频分多路复用(FDM)将总带宽划分为多个不同频率的子信道,每个子信道独立传输一路信号。
时分多路复用(TDM)将时间划分为固定长度的时隙,不同信号轮流占用时隙传输。
码分多路复用(CDM)通过正交编码区分信号,所有信号同时同频传输,接收端通过解码分离。
混合多路复用结合多种复用技术(如FDM+TDM、FDM+CDM等)。

因特网

因特网的网络协议栈

自顶向下
应用层
运输层
网路层
链路层
物理层
因特网的数据传输方法
分组交换(Packet Switching) 是因特网的核心传输方式,数据被分割成分组(Packet),独立路由传输,提高资源利用率。

因特网网络核心:
网络核心路由器高速链路构成,负责分组转发与路由选择

因特网构成:
网络边缘的主机(手机,服务器等直接提供服务的主机)+网络核心(路由器+高速链路)


下面关于网络体系结构的协议层次和服务模型描述正确的是

  • A. 每一层必须依靠下层提供的服务(服务模型)来实现其功能,从而为其上层提供服务
  • B. 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。使用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。
  • C. 将网络协议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,因此将这些协议层称为协议栈
  • D. 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结构是因为“分层”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,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,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
  • E. 对等层通信实体之间实现的是实际的物理通信
    答案:A、B、C、D
    解析:
    正确选项
  • A. 层间服务依赖:正确,下层服务是上层功能的基础(如TCP依赖IP)。
  • B. 服务与协议的分离:正确,上层只能看到服务,无法感知下层协议细节(如HTTP不关心TCP如何实现可靠传输)。
  • C. 协议栈:正确,分层协议堆叠形成栈结构(如TCP/IP协议栈)。
  • D. 分层的优势:正确,通过分层简化问题(如物理层专注比特传输,应用层专注数据解析)。
    错误选项
  • E. 对等层实际物理通信:错误!对等层是逻辑通信,实际数据需通过下层传输(如主机A的HTTP与主机B的HTTP通过TCP/IP物理链路交互)。

计算机网络分层的好处包括

  • A. 只要层之间的接口不变,就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
  • B. 某一层可以对其上面和下面的层提供服务
  • C. 把大而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层,易于处理
  • D. 层的内部实现易于改变,整体易于更新

答案:A、C、D
解析:
正确选项

  • A. 接口不变,功能可替换:分层后,只要接口一致,各层可独立升级(如从IPv4到IPv6)。
  • C. 分解复杂问题:分层将大问题模块化(如OSI七层模型)。
  • D. 内部实现易更新:修改某层实现不影响其他层(如加密算法的更换)。
    错误选项
  • B. 某一层对其上下层提供服务:错误!层只能向上层提供服务,并依赖下层服务(单向依赖)。

版权声明:

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,不对发表、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。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网络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,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联系邮箱:809451989@qq.com,投稿邮箱:809451989@qq.com

热搜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