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人民出版社《普通逻辑(第五版)》学习记录
1、认识的过程
实践是认识的基础。
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过程:
- 感性认识:接触外界的事物,在人脑中产生感觉、知觉、印象。
- 理性认识: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改造,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、规律,形成概念,进而形成判断和推理。
2、思维
人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、概括的反映。
2.1、思维是间接反映
思维并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,而是通过感官获取信息,然后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和分析。
2.2、思维是概括反映
思维能够将具体、个别的经验抽象为普遍、一般的概念或规律。
概括反映意味着思维能够超越个别事物的具体特性,提取出共性和本质特征,形成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。
例如,我们在经验中认识到“鸟会飞”,这个认识就概括了所有会飞的鸟类,而非仅仅指某种特定的鸟。
2.3、反映的性质
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简单的复制或机械的对应,而是经过加工和创造的过程。
2.4、思维过程
人在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。
2.5、思维的内容和和形式
2.5.1、内容和形式
任何事物一般可以被视为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。
- 内容:指事物的具体实质或所包含的信息、意义和特征。例如,在一篇文章中,内容指的是文章讨论的主题、观点和事实。
- 形式: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及其结构。形式可以是语言、结构、符号、风格等方面的体现。例如,在一篇文章中,形式可能指的是写作风格、段落结构和排版。
2.5.2、思维的内容和形式
- 思维的内容:思维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概念、信息、观念、问题和事件等。内容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。
- 思维的形式:指的则是思维运作的结构、方式和规则。
通俗易懂地说:
- 思维的内容:你在思考时具体想到的东西。例如,当你在想“今天午饭吃什么”,这就是你思维内容的一部分,具体、直接。
- 思维的形式:你用来组织这些想法的方式和结构,比如你用逻辑来决定吃什么(先考虑健康,再考虑口味),或用直觉判断(凭感觉决定)。这些组织思想的方法和规则,就是思维的形式。
内容是你脑海里的具体想法,形式是你如何把那些想法整理、联系和推理的方法。比如,你可能会先列出几个选择(内容),然后用比较的方法(形式)来决定最合适的那个。
3、推理的有效性
推理是否有效只和推理的形式有关,而与推理前提的内容的真实性无关。
确定推理的形式是否有效,通常依赖于逻辑学的原则和规则。通过:
- 识别前提和结论
- 分析推理的逻辑结构
- 应用逻辑规则来验证推理形式的有效性
可以确定一个推理是否合乎逻辑。有效的推理形式保证从真实的前提中得到必然真实的结论,而无效的推理形式则不能保证这一点。
3.1、确定推理形式是否有效的步骤
1、识别前提和结论:明确推理中的前提(已知信息)和结论(推导出的信息)。
2、分析逻辑结构:辨别推理遵循的逻辑规则或形式,例如:
- 演绎推理:从一般原则推导出具体结论,前提真则结论必真。
- 归纳推理:从特定实例推导出一般性结论,结论具有概率性。
- 假设推理:基于假设进行推理和检验其有效性。
- 条件推理:基于“如果...则...”形式的条件句进行的推理。
3、应用逻辑规则:检查推理是否符合特定的逻辑规则或形式。
4、验证有效性:检验推理形式是否符合逻辑规则。
3.2、举例说明
3.2.1、三段论(无效推理)
前提1:所有的猫都是动物。
前提2:狗是动物。
结论:狗是猫。
三段论通常具有以下形式:
大前提:所有M都是P。
小前提:所有S都是M。
结论:所有S都是P。
在有效的三段论中,结论是从前提中必然得出的,且结论的主词(S)和小前提中的主词必须一致,谓词(P)和大前提中的谓词必须一致。
在这个例子中:
大前提:所有的猫(M)都是动物(P)。
小前提:狗(S)是动物(M)。
结论是:狗(S)是猫(P)。
问题:
1、主词和谓词不匹配:在小前提中,狗(S)是主词,而在大前提中,猫(M)是主词。在结论中,狗(S)和猫(P)并不匹配。
2、中间项(M)不一致:在三段论中,中间项(M)在两个前提中必须一致,即“动物”在这个例子中扮演了中间项的角色,但在结论中,猫(P)并不是中间项。
3、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:结论“狗是猫”并没有被前提所支持。前提只告诉我们狗和猫都是动物,但并没有提供任何信息表明狗和猫是同一类。
总结:
结论“狗是猫”无效,因为它没有遵循三段论的有效形式,并且结论的内容超出了前提所提供的信息范围。有效的逻辑推理要求结论必须是前提的合乎逻辑的延伸,而这个结论显然不是。
3.2.2、三段论(有效推理)
前提1:所有的人都会死。
前提2:张三是人。
结论:张三会死。
这个例子具有正确的形式:
大前提(所有M都是P):所有的人(M)都会死(P)。
小前提(所有S都是M):张三(S)是人(M)。
结论(所有S都是P):张三(S)会死(P)。
推理形式正确,结论是从前提中必然得出的。
结论的主词(S)和小前提中的主词一致,谓词(P)和大前提中的谓词一致。
3.2.3、条件推理(无效推理)
前提1:如果今天是周五,那么我们会去公园。
前提2:我们去了公园。
结论:今天是周五。
条件推理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几条规则:
- 肯定前件:如果 P → Q,并且 P,那么 Q 必然为真。
- 否定后件:如果 P → Q,并且非 Q,那么非 P 必然为真。
- 肯定后件:如果 P → Q,并且 Q,那么 P 不一定为真。
- 否定前件:如果 P → Q,并且非 P,那么 Q 不一定为假。
前提1(条件):如果今天是周五(P),那么我们会去公园(Q)。
——这是一个条件陈述,形式为“P → Q”。
前提2(事实):我们去了公园(Q)。
——这是对条件陈述中后件 Q 的肯定。
结论:今天是周五(P)。
即:
前提1:P → Q。
前提2:Q(我们去了公园)。
结论:P(今天是周五)。
这个推理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,因为它使用了“肯定后件”的规则:
如果 P → Q,并且 Q,那么 P 不一定为真。
这意味着,即使我们去了公园(Q),也无法必然得出今天是周五(P)。可能有其他原因导致我们去公园,比如今天是周六或周日,或者有其他计划安排。
3.2.4、条件推理(有效推理)
前提1:如果今天是周五,那么我们会去公园。
前提2:今天是周五。
结论:我们会去公园。
前提1(条件):如果今天是周五(P),那么我们会去公园(Q)。
——这是一个条件陈述,形式为“P → Q”。
前提2(事实):今天是周五(P)。
——这是对条件陈述中前件 P 的肯定。
结论:我们会去公园(Q)。
即:
前提1:P → Q。
前提2:P(今天是周五)。
结论是:Q(我们会去公园)。
这个条件推理是有效的,因为它遵循了肯定前件的逻辑规则:
如果 P → Q,并且 P,那么 Q 必然为真。
即如果条件 P(今天是周五)为真,那么结果 Q(我们会去公园)必然为真。
4、符号语言
用特定的符号来表达它所陈述的思想内容,用公式表达对象间的关系。
它的特点是精准而简洁,没有模糊性。
4.1、举例说明
例1:用逻辑符号语言表达:所有的动物都是进化而来的。
使用全称量词(∀)来表示“所有”或“每一个”,并用蕴含符号(→)来表达条件关系。
假设用 A(x) 表示 "x 是动物",E(x) 表示 "x 是进化而来的"。
那么,“所有的动物都是进化而来的”可以被形式化为:
∀x (A(x) → E(x))
即:对于所有的 x,如果 x 是动物(A(x)),那么 x 是进化而来的(E(x))。
例2:用逻辑符号语言表达:如果物体受到摩擦,则物体生热。
设 P 代表“物体受到摩擦”,Q 代表“物体生热”。
那么上述语句可以用条件语来表示为:P → Q
这里的箭头 “→” 表示“如果...则...”的关系,即如果 P 为真,那么 Q 也为真。
5、普通逻辑
也称为形式逻辑或古典逻辑,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,主要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及其有效性。它关注的是如何从前提推导出结论,而不考虑前提和结论的具体内容。
它的核心概念包括:
- 命题
- 命题连接词(如“并且”、“或者”、“如果...那么...”等)
- 量词(如“所有”、“存在”等)
- 推理规则(如假言推理、否定后件等)
普通逻辑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套精确的符号系统,用于分析和评估推理的有效性。它强调逻辑形式的重要性,认为推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形式结构,而不是具体的内容。
5.1、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
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。人们在研究时把思维的逻辑形式从思维内容中抽离出来,撇开内容只研究其形式,因此普通逻辑具有较高抽象性。
这和语言的语法很相似,因为它们都是关于规则和结构的学科,旨在确保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有效性。有人把逻辑称为思维的语法。
5.2、普通逻辑的作用
给人们提供认识事物、表述论证思想时经常运用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,以达到正确认识和严密论证的要求。
6、学习普通逻辑的方法
- 掌握基本的逻辑概念和逻辑理论,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们。
- 要把握逻辑形式的特征、表达公式、规则。不要害怕公式,要认识到普通逻辑是以思维的逻辑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,要表达思维逻辑形式就离不开特定的公式符号。
- 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。要自觉地联系日常思考问题、说话、辩论、批判性思维等,在说话写作时坚持按照逻辑要求去做,在听别人说话和读别人文章时注意分析其中的逻辑结构、论证方法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