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. strncpy函数:
5.1 strncpy的使用:

#define _CRT_SECURE_NO_WARNINGS
#include<stdio.h>
#include<string.h>int main()
{char arr[20] = "hello world";char arr2[20] = { 0 };strncpy(arr2, arr, 5);printf("%s", arr2);
}
这段代码就可以控制字符串的的复制,需要注意的是:- 源字符串长度 < n:
strncpy 会复制全部源字符(包括其自带的 \0),并在目标缓冲区**剩余空间填充 \0直到写满 n 个字符
示例:复制 "Hi"(长度2)到 n=8 的目标缓冲区,结果如 "Hi\0\0\0\0\0\0"。
- 源字符串长度 ≥
n:
仅复制前n个字符,不会自动添加\0。若未手动添加终止符,目标字符串可能因缺少\0导致后续操作(如printf)出现未定义行为(如乱码或崩溃)5.2strncpy的模拟使用:
我们来尝试使用代码来复原:
char* my_strncpy(char *dest, const char *str, size_t num)
{for (int i = 0; i < num; i++){if (*(str + i) != 0){*(dest + i) = *(str + i);}}return dest;
}int main()
{char arr[20] = "hello world";char arr2[20] = { 0 };my_strncpy(arr2, arr, 12);printf("%s", arr2);
}
这段函数就完成了对strncpy的模仿。
6. strncat函数:
6.1 strncat的使用:

strncat和strcat一样都是追加字符到原来的目标字符串;要求目标的字符串需要足够的空间,并返回目标字符串的开头的地址。我们来尝试以下如何使用:
int main()
{char* a = "world";char arr[40] = "学习c,hello ";strncat(arr, a, 5);printf("%s", arr);
}
这一小段代码就可以完成对arr这个字符串的追加,我们这次来深究以下arr字符串:
strncat() 的工作原理
- 定位目标字符串的结尾
- 函数首先找到目标字符串
dest的结尾(即dest的\0位置)。 - 例如:若
dest = "Hello",则从'o'后的\0处开始追加。
- 函数首先找到目标字符串
- 追加字符并处理终止符
- 情况 1:
n≤ 源字符串长度
复制源字符串src的前n个字符到dest末尾,然后自动追加一个\0。
示例:char dest[10] = "Hi"; strncat(dest, "World", 3); // 结果:"HiWor\0"- 复制
'W'、'o'、'r'后,函数自动添加\0。
- 复制
- 情况 2:
n> 源字符串长度
复制整个src(包括其自身的\0),并用\0填充剩余空间直到总追加字符数达到n。
示例:char dest[10] = "A"; strncat(dest, "BC", 5); // 结果:"ABC\0\0\0"- 源字符串
"BC"长度=2(含\0),追加后补充 3 个\0至总长度 5。
- 源字符串
- 情况 1:
- 返回值
返回目标字符串dest的指针,便于链式调用。
| 特性 | strncat() | strncpy() |
|---|---|---|
| 终止符处理 | 总是追加 \0 | 仅在 src 长度 < n 时填充 \0 |
| 填充行为 | 仅填充至总追加字符数为 n | 用 \0 填满整个 n 位 |
| 目标缓冲区修改起点 | dest 的结尾 \0 处 | dest 的起始位置 |
| 安全性 | 更高(强制终止) | 需手动添加 \0,否则可能出错 |
6.2strncat的模拟使用:
char* my_strncat(char* dest,const char* str, size_t num)//通过指针来完成对地址的接收
{char *tmp = dest;while (*dest++);*dest--;//当完成了*str == 0 时,str还会在加一次,我们减一次,完成对\0的赋值;for (int i = 0; i < num; i++){*(dest + i) = *(str + i);}*(dest + num) = '\0';return tmp ;
}int main()
{char* a = "world";char arr[40] = "学习c,hello ";my_strncat(arr, a, 5);printf("%s", arr);
}
我的第一版代码是有错误的;没有想到未处理源字符串提前结束,这会导致会越界访问,还有逻辑上的麻烦处理了,因此我们需要做出以下的改变:
#include <stdio.h>
#include <assert.h>char* my_strncat(char* dest, const char* src, size_t num)
{assert(dest && src); // 确保指针有效char* ret = dest; // 保存目标字符串起始地址// 1. 定位到目标字符串的结束符while (*dest != '\0') {dest++;}// 2. 复制最多num个字符(遇'\0'则提前停止)while (num-- && *src != '\0'){*dest++ = *src++;}// 3. 在末尾添加终止符(关键修正!)*dest = '\0';return ret;
}int main()
{const char* a = "world"; // 使用const避免警告char arr[40] = "学习c,hello ";// 测试1:正常追加my_strncat(arr, a, 5);printf("追加后: %s\n", arr); // 输出:学习c,hello world// 测试2:源字符串短于numchar arr2[20] = "test";my_strncat(arr2, "xy", 5); // 实际只追加"xy"printf("短源测试: %s\n", arr2); // 输出:testxyreturn 0;
}
这样就完成了对strncat的模拟使用。
7. strstr函数:

图片讲的很清楚,是找寻haystack中第一次出现needle的位置,如果还是看的不清楚,我们给出两个实例:
int main()
{char *str1 = "i am a student,i want be a good student";char *str2 = "student";char* pch = strstr(str1, str2);printf("%s", pch);
}

从图上可以看出是从第一处student开始打印。
int main() {const char* haystack = "Hello, world! This is a test string.";const char* needle = "world";// 在 haystack 中查找 needlechar* result = strstr(haystack, needle);if (result != NULL) {printf("Substring found: %s\n", result);}else {printf("Substring not found.\n");}return 0;
}
strstr()函数从haystack的开头开始查找needle,直到找到匹配的子字符串或到达haystack的末尾。- 如果
needle是空字符串(""),strstr()会返回haystack的起始地址。 strstr()是区分大小写的。如果需要不区分大小写的查找,可以使用strcasestr()(非标准函数,可能需要特定库支持)。

8.strtok函数:

将字符串 str 按分隔符集合 delim 分割成多个子串(标记),每次调用返回一个子串的指针。
参数:
str:首次调用传入待分割字符串,后续调用需传入 NULL(函数通过内部静态指针记录位置)
delim:分隔符集合(如 ",; "),任意字符匹配均触发分割
#include <string.h>int main() {char str[] = "apple,orange;banana";const char *delim = ",;";char *token;// 1. 首次调用传入待分割字符串token = strtok(str, delim);// 2. 后续调用传入 NULL,循环获取子串while (token != NULL) {printf("%s\n", token);token = strtok(NULL, delim); // 继续分割}return 0;
}### **代码逐行解析**
```c
#include <string.h>
#include <stdio.h> // 补充了printf所需的头文件int main() {char str[] = "apple,orange;banana"; // 原始字符串(存储在可修改的数组中)const char *delim = ",;"; // 分隔符集合(逗号和分号)char *token; // 用于接收分割后的子串指针// 首次调用:传入原始字符串token = strtok(str, delim); // 找到第一个子串 "apple"// 循环获取所有子串while (token != NULL) {printf("%s\n", token); // 打印当前子串(如 "apple")token = strtok(NULL, delim); // 后续调用传入 NULL,继续分割}return 0;
}
**strtok() 的工作原理**
1. 首次调用:传入原始字符串
- 行为:
- 函数从
str开头扫描,跳过开头的分隔符(本例无) - 找到第一个非分隔符字符(
'a'),将其作为子串起始地址。 - 继续扫描直到遇到分隔符(
,或;),将该分隔符替换为\0,返回子串指针("apple")。
- 函数从
- 字符串变化
原始: "apple,orange;banana"
修改后: "apple\0orange;banana"↑ token 指向此处
2. **后续调用:传入 NULL**
-
为什么必须传
NULL?strtok()内部通过 静态指针 记录上次分割结束的位置(即\0后的字符)- 传入
NULL告知函数继续从静态指针位置扫描(而非重新从头开始)。
-
第二次调用:
- 从
orange;banana开始扫描,找到;替换为\0,返回"orange"。修改后: "apple\0orange\0banana"↑ token 指向此处
- 从
-
第三次调用:
- 从
banana开始扫描,无更多分隔符,直接返回"banana"
- 从
3. 终止条件
-
当扫描到字符串末尾时,返回
NULL,循环结束
为何不会打印整个字符串?** -
**
strtok()修改了原始字符串:
它在每个分隔符位置插入\0,将原字符串分割为多个独立子串**。例如:"apple,orange;banana" → 被修改为: "apple\0orange\0banana" -
**
printf("%s\n", token)的机制:
%s从token指向的地址开始打印,遇到\0立即停止**。因此每次只打印一个子串(如"apple"遇到第一个\0结束)
关键点:strtok()仅替换作为分割点的分隔符(如,和;),而非所有分隔符。连续分隔符(如"a,,b")会被跳过,不产生空子串
内部状态与字符串变化示例
| 调用次数 | 参数 | 操作 | 字符串状态 | 返回值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第一次 | str | 替换 , 为 \0 | "apple\0orange;banana" | "apple" |
| 第二次 | NULL | 替换 ; 为 \0 | "apple\0orange\0banana" | "orange" |
| 第三次 | NULL | 无分隔符,返回剩余部分 | 保持不变 | "banana" |
| 第四次 | NULL | 已扫描完毕 | 保持不变 | NULL |

给个关注吧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