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尧图网

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
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文旅 > 游戏 > 【漫话机器学习系列】118.通过类比理解均值漂移(Meanshift Clustering By Analogy)

【漫话机器学习系列】118.通过类比理解均值漂移(Meanshift Clustering By Analogy)

2025/8/30 5:40:49 来源:https://blog.csdn.net/IT_ORACLE/article/details/146011466  浏览:    关键词:【漫话机器学习系列】118.通过类比理解均值漂移(Meanshift Clustering By Analogy)

均值漂移(Mean Shift)聚类算法详解

1. 引言

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中,聚类(Clustering)是一种重要的无监督学习方法,它用于将数据点分组,以便发现数据中的模式或结构。在众多聚类算法中,**均值漂移(Mean Shift)**是一种基于密度的方法,它不需要预先指定簇的数量,并且能够自动发现数据的簇结构。

本文将通过类比的方式解释均值漂移的基本概念,并深入探讨其数学原理、实现方法以及应用场景。


2. 通过类比理解均值漂移

想象一个有雾的足球场,上面站着100 个人。由于浓雾,人们只能看到很短的距离。每隔一分钟,每个人都会环顾四周,朝着他们能看到的最多人的方向移动一步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所有人都在不断地移动,最终会形成一个或多个聚集在一起的人群

这一类比可以很好地描述均值漂移的工作机制:

  1. 局部密度估计:每个数据点(人)只能感知到附近的数据点(其他人)。
  2. 朝密度中心移动:每个数据点都会朝着密度最高的方向移动。
  3. 迭代更新位置:经过多次迭代,所有数据点都会向着局部密度最高的区域聚集。
  4. 形成聚类:最终,数据点会形成一个或多个稳定的簇(人群)。

这正是均值漂移的核心思想:通过计算局部密度中心,不断更新数据点的位置,最终收敛到数据分布的高密度区域


3. 数学原理

均值漂移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核密度估计(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, KDE),它用于估计某个点周围数据的分布情况。

3.1. 均值漂移向量

均值漂移算法的目标是找到局部密度的最大值,即寻找密度函数的峰值。其核心计算公式如下:

m(x) = \frac{\sum_{i=1}^{n} K(x_i - x)x_i}{\sum_{i=1}^{n} K(x_i - x)}

其中:

  • x 是当前数据点的位置
  • x_i​ 是邻域内的样本点
  • K(x_i - x)是核函数(如高斯核)用于衡量 x 与 x_i 之间的相似度
  • m(x) 是均值漂移向量,表示当前数据点的移动方向

3.2. 均值漂移迭代过程

  1. 初始化:选择一个数据点作为起始点。
  2. 计算邻域内的数据点:使用**窗口(bandwidth)**确定当前点的邻域。
  3. 计算均值漂移向量:根据邻域内的数据点计算新的中心点位置。
  4. 更新数据点位置:移动到新的位置。
  5. 重复步骤 2-4,直到收敛(即数据点的移动量很小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)。
  6. 形成聚类:最终所有点都会聚集到局部密度中心,形成簇。

3.3. 核函数(Kernel Function)

均值漂移的关键是核函数,它用于衡量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。常见的核函数包括:

  • 平滑窗口核(Flat Kernel):如果数据点在窗口内,则权重相同,否则权重为零。

  • 高斯核(Gaussian Kernel)

    K(x) = e^{-\frac{\|x\|^2}{2\sigma^2}}

    高斯核可以提供更平滑的密度估计,通常用于均值漂移算法。


4. 均值漂移的特点

4.1. 优势

  • 不需要预定义簇的数量:与 K-Means 不同,均值漂移可以自动发现簇的数量。
  • 对非凸形状的簇有更好的适应性:不像 K-Means 只能找到球形簇,均值漂移可以发现不规则形状的簇。
  • 鲁棒性更强:对异常值的影响较小,因为数据点主要受局部密度的影响。

4.2. 劣势

  • 计算量大:由于需要不断计算密度中心,均值漂移的计算复杂度较高,适用于中小规模数据集。
  • 带宽(Bandwidth)选择敏感:窗口大小(带宽)是一个重要的超参数,影响聚类效果。如果带宽过小,会得到过多的簇;如果过大,可能会合并不同的簇。

5. Python 实现均值漂移

5.1. 使用 sklearn 进行均值漂移

import numpy as np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from sklearn.cluster import MeanShift, estimate_bandwidth
from sklearn.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# 生成数据
X, _ = make_blobs(n_samples=300, centers=3, cluster_std=0.6, random_state=42)# 估计带宽
bandwidth = estimate_bandwidth(X, quantile=0.2, n_samples=500)# 运行均值漂移
ms = MeanShift(bandwidth=bandwidth, bin_seeding=True)
ms.fit(X)
labels = ms.labels_
cluster_centers = ms.cluster_centers_# 可视化结果
plt.scatter(X[:, 0], X[:, 1], c=labels, cmap='viridis', s=30)
plt.scatter(cluster_centers[:, 0], cluster_centers[:, 1], c='red', marker='x', s=200, label="Centroids")
plt.legend()
plt.show()

 

这个代码:

  1. 生成了一个模拟数据集,其中有 3 个簇。
  2. 自动估计最佳的带宽值。
  3. 运行均值漂移聚类。
  4. 画出聚类结果和中心点。

6. 应用场景

均值漂移由于其自动聚类适应非凸形状簇的特点,广泛应用于:

  • 图像分割(Image Segmentation):通过聚类像素颜色进行图像分割。
  • 目标跟踪(Object Tracking):在计算机视觉中用于跟踪目标对象的运动路径。
  • 异常检测(Anomaly Detection):识别数据集中密度较低的异常点。
  • 地理数据分析(Geospatial Data Analysis):用于识别高密度的地理区域,如商圈分析。

7. 结论

均值漂移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,它通过不断移动数据点到局部密度最大的位置来形成簇。相比于 K-Means,均值漂移不需要预定义簇的数量,并且能够处理非凸形状的簇,但计算复杂度较高,对带宽参数敏感。

总结:

  • 核心思想:数据点朝着密度最高的方向移动,最终聚集到局部密度中心。
  • 数学基础:基于核密度估计(KDE)均值漂移向量计算。
  • 适用场景:图像分割、目标跟踪、异常检测、地理数据分析等。

在实际应用中,均值漂移可以与其他聚类算法(如 DBSCAN、K-Means)结合使用,以优化聚类效果。

版权声明:

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,不对发表、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。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网络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,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联系邮箱:809451989@qq.com,投稿邮箱:80945198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