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水煮青蛙
直到2002年,这个实验还有人在做,那就是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动物学家霍奇森(Victor Hutchison)。他不但验证了前人的结论,也就是“温水煮青蛙时,如果水温升高得足够慢,青蛙确实不会跳出来。当水温达到40℃附近时,青蛙就会因为体温过高而没有力量逃生”。而且他还测出,即便水温尚在正常范围之内,比如只有20℃,只要加热的速度超过1℃/分钟,青蛙都会试图往外跳。也就是说,青蛙对温度变化的快慢比温度的绝对值更加敏感。
所以到此为止,我们可以说,温水煮青蛙的说法先后经历了经典、经典被辟谣、辟谣被反转三个阶段。最终,温水煮青蛙效应确实是存在的,唯一能挑剔的可能就是“煮”这个字,因为大部分人使用的煮的方法都会让升温速度超过0.2℃/分钟。
鲶鱼效应
挪威的渔民捕捞沙丁鱼后,总是希望把尽量多的活着的沙丁鱼带回去销售,因为活沙丁鱼和死沙丁鱼的差价很大。不过,这种鱼的死亡率很高,往往撑不到远航的渔船返航。后来,渔民们想到了一个办法,就是把一条鲶鱼扔进沙丁鱼鱼池里。因为鲶鱼会到处钻,沙丁鱼这种群体性很强的鱼就会被鲶鱼扰动,四处乱撞,于是就保持了鱼池里的空气流动。等到捕鱼船返航时就会发现,扔了一条鲶鱼进去的鱼池里,沙丁鱼的成活率很高。
在企业管理中,经常用这个例子提醒经理们要把富有朝气、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懒惰的、官僚化的老员工团体里。
如果说温水煮青蛙的说法一波三折,那这个企业管理的经典效应就没有什么反转了,因为它全都是不符合实际的、凑出来的情节。
“鲶鱼效应”这个词是1985年左右从日本企业家三泽千代治的企业管理案例中翻译过来的。
鹰的重生
除了从日本来的成功经验,还有从台湾地区来的老鹰40岁重生的励志故事——
据说,老鹰在40岁时,爪子老化了,喙长长、打弯了,甚至挨到了胸部,羽毛也越来越密,最后拖累到无法飞行。于是,它要不就得等死,要不就要在悬崖上拍击石头,把多余的羽毛打掉,然后用力啄岩石,把过长的喙啄碎,再用正常的喙把过长的爪子拔掉。经历5个月的痛苦、饥饿之后,一旦恢复,它就能焕然一新,再飞30年。
当然,这个说法还有其他版本。比如,鹰飞到上空后自己主动摔下去,把喙和爪子摔断等。我前一阵看到,高中生作文题还有用这个当素材的。
这些其实都是在比喻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想转型,必须要抛下包袱,壮士断腕。但实际中,鹰的情况和故事大相径庭
很多公司在内部培训演讲中,依然会花时间讲解这些法则、效应的实战应用。如果不去深究各种效应的细节正确与否,实际上,这些内容最终要承担的使命是让内部形成共同体意识,产生凝聚力。
在我看来,这类内容其实已经不能算高级了。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是,创造出一套特有的话语体系,而不必借动植物等案例硬说道理。
结论
1.温水煮青蛙的说法先后经历了经典、经典被辟谣、辟谣被反转三个阶段。最终人们发现,温水煮青蛙效应确
实是存在的。
2. 鲶鱼效应和鹰的重生的故事看似有道理,但其实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、拼凑出来的情节。
3.如果不去深究各种效应的细节正确与否,实际上,它们最终的使命是让内部形成共同体意识,产生凝聚力。当然,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造一套特有的话语体系,而不必借动植物硬说道理。